嘀嗒出行急需新故事

来源:品途发布:11-22 11:33阅读:673原文链接
摘要:嘀嗒抵不达的未来。

宋中杰估计怎么也没想到,2021年的十一月会过得如此艰难。

据港交所信息,嘀嗒出行二次提交的招股书文件已于11月中旬失效,也预示着嘀嗒出行再次冲击IPO失败。对于以顺风车和出租车业务为主的嘀嗒出行,这意味着其已经超过4年没有新的融资入账。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近日上海一位女乘客在社交媒体发长文控诉嘀嗒出行平台存在安全隐患,表示因嘀嗒平台司机疑似存在包括跨平台拉客及辱骂乘客等行为,最终导致该乘客选择跳车。

即便嘀嗒出行事后做出回应,表示已扣除当事车主行为分、暂停对应账户使用,并针对当事女乘客的部分发言予以否认,却也无法改变嘀嗒出行近年来各类司乘安全问题愈加频发的事实,这对于一家在线出行平台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01 顺风车业务,不顺风? 

根据嘀嗒出行招股书可知,嘀嗒出行2018-2020年分别促成48.2百万次、178.5百万次和146.3百万次顺风车搭乘。而在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增长的背后,伴随着增长的还有各类司乘安全事件。

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嘀嗒出行促成的顺风车搭乘过程中的汽车事故数量分别为27宗、216宗和419宗,每百万次促成的顺风车搭乘则分别发生约0.6宗、1.7宗和6.1宗汽车事故。

业务体量增长固然是好事,但企业不应以乘客的安全为赌注。

毕竟这些已发生的各类交通事故中,并非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故,部分司乘安全事件已严重威胁到了乘客的人身安全。

除此次尚未尘埃落定的司乘安全事件外,今年8月中旬,另一位嘀嗒出行平台用户在乘坐嘀嗒顺风车时因与司机产生纠纷,遭到司机持棍威胁,该事后续也被当地相关部门通报。2019年,某乘客被嘀嗒出行顺风车司机持刀砍伤,同年9月,深圳市某乘客在使用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时遭到司机猥亵,且该司机并无营运资质。

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相关的司乘安全问题高频次出现背后,企业无疑需要以强自驱力严于律己,提高平台安全性建设尤其是司机资质审查等工作,尽最大可能保障司乘安全,但嘀嗒出行似乎在平台监管层面付出的努力并不强。

2020年初,嘀嗒出行曾因违反北京市有关防疫要求,被北京交管部门责令整改,并且还被发现存在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的问题。2020年年底又因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以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被交通运输部进行了提醒式约谈。

“感觉嘀嗒出行频繁出现各种司乘安全问题和违规事件的原因,还是业务太单一以及所处赛道商业模式的无奈。仅靠顺风车和网约车两项业务,嘀嗒在这个越发激烈的在线出行市场想要分一杯羹,未来道阻且长”某嘀嗒用户说道。


02 嘀嗒,抵不达的未来?

鲜有人知道,嘀嗒出行曾险些“卒于”2014年前后的“千团大战”。

彼时,嘀嗒出行乃至是2018年改名前的嘀嗒拼车均未上线,嘀嗒在当时是主营团购业务的品牌“嘀嗒团”的简称。嘀嗒团也在那个团购风口之中,一度成为数千家团购品牌中的“探花”(行业第三)。

不幸的是,团购行业后续走向早已被时代见证,如今团购市场仅有美团一家独领风骚。嘀嗒也于2014年因为资金问题被迫转型,业务核心调整至顺风车业务,上线嘀嗒拼车App。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按照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名国内顺风车市场第一,已占据国内顺风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占率达66.5%。不过正如道家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嘀嗒出行顺风车市场实现较高市占率背后,也蕴含着诸多的挑战与风险。

近三年,嘀嗒出行营收及毛利保持增长同时,营收来源也越发集中。

2018年时,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营收占比占全年营收的66.3%,广告及其他服务则占33.7%。2019年,嘀嗒出行营收增长显著,较2018年同期增长近400%,营收飞速增长之下,顺风车业务的营收占比也随之上涨至9成以上。2020年该业务营收单一问题虽有所改观,但顺风车业务营收占比仍接近9成,广告及其他服务的营收占比进一步下降,从2018年的33.7%下降至5.9%。

人红是非多,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亮眼的营收数据也遭到了一定质疑。

根据2020年各项数据计算可知,嘀嗒出行顺风车月活乘客平均每人每月乘坐2.5次,平均交易金额超50元。令人深思,本就对价格十分敏感的顺风车用户群体,平均50元以上的交易金额,是否存在相应的“补贴”水分。

根据招股书,嘀嗒出行仅2020年向顺风车用户发放的“用户奖励”已达1.3亿,约占顺风车业务2020年营收的1/5,2018年时这一数据仅560万。

类似问题也存在于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中。

近两年,嘀嗒出行出租车业务的营收金额和营收占比逐年上升。但若考虑到近三年累计接近9000万元“用户奖励”支出(2018年,“出租车网约服务付款处理开支”2786万、用户奖励4.47亿、2019年付款处理开支1044万元,用户奖励接近3600万,2020年服务成本2642万),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早已是“收不抵支”,部分媒体曾报道的的“嘀嗒出行出租车”业务利润更是一纸空谈。

甚至于,其实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更像是一个“引流工具”而非“新业务引擎”。

以2020年为例。2020年嘀嗒出行出租车在34个城市有收费许可,业务毛利润约1245万元,营收不到4000万。曾有媒体分析,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营收甚至不足以支付平台在这34个城市的日常开销,如房租、员工成本及运营团队。

事实上,在线出行平台作为一门极其烧钱的生意,对资金的需求极大,对于嘀嗒出行更是如此。

除已提及的开拓新城市所可能支付的高昂“入场费”外,由于同类企业相继开通或恢复顺风车业务,嘀嗒出行2020上半年为稳固市场也大幅提高用户补贴金额,2020年补贴费用较2019年同期暴涨已14倍,占该期销售费用的46.1%(2019年同期这一数据为20.5%)。

补贴金额快速提升也使嘀嗒出行本就较高的资金压力“雪上加霜”。

相关数据显示,嘀嗒出行最新一次融资事件发生于2017年3月,具体交易金额并未公开,此前3轮累计融资交易额为1.3亿美元。

长时间未融资和快速增长的补贴金额双重影响下,借助上市“输血“对于嘀嗒出行早已迫在眉睫,不过考虑到嘀嗒出行已两度冲击港股失败,此次又再次深陷安全风波,上市之路或许将更加艰难。

尴尬的是,嘀嗒出行此前曾表示“承诺永远不做快车和专车”。此举对于出行平台而言,无异于自断双臂。

以2019年国内四轮出行市场数据为参考,网约车、网约出租车两者的交易总和仅占国内四轮出行市场交易总和的4.5%,过小的市场使得嘀嗒出行即便是顺风车市场占有份额,也难以讲出一个好故事。

加之轻资产模式导致的行业低利润和较高的司机人员复杂度,更令嘀嗒出行在平台监管层面的压力远大于其他大多数在线出行平台,进而需要支付较高的安全成本。

如今的嘀嗒出行,即便在顺风车赛道有着一席之地,但出于此前的表态限制似乎也只能在稳定顺风车业务基本盘的前提下,通过发现新盈利增量,才能得到资本的认可。

今年8月,嘀嗒平台上线嘀嗒白条金融业务,虽不失为是一种新的尝试,却也令嘀嗒出行存在无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情况下作为非金融机构进行支付服务的风险。

03 写在最后

长期以来,司乘安全和和资金压力两个问题,始终围绕在嘀嗒出行身边。宋中杰只有向资本讲好故事,找出更好的业务路线,嘀嗒出行才有可能实现上市,进而解决目前的窘境。

文章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或不实报道,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我们】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精彩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