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又火了,但“向下汇报”却难成气候

来源:品途发布:11-22 19:43阅读:684原文链接
摘要:企业的管理模式要科学

11月17日,飞书在2021秋季飞书未来无限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全新5.0版本。

飞书的厉害之处在于,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企业协作和管理平台,飞书已经不仅限于自家企业使用。为了拓展更多领域,这次的发布会飞书邀请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客户进行体验分享。

这次分享会上,很有“看点”的是,得到APP的CEO脱不花在分享飞书体验时,着重强调了向下汇报的积极性。她认为,上级向下“汇报”工作,是让管理者在领导的同时,也能够被监督、被审视,向下汇报不但可以和员工们分享工作中的思考,还能引导下属们拥有全局视角。

“向下汇报”的独特,不止罗辑思维一家推崇。不久前,钉钉总裁叶军在 2021 未来组织大会上也鼓励管理者给员工写周报,意在激发员工创造力。然而钉钉是否落地实行,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在“启发者”明略科技的公开案例中,也并没有明确体现出“向下汇报”的实际应用。

从以上推崇“向下汇报”的企业中不难看出,实行这种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向下汇报”的核心仍然是自上而下驱动。同时,这种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上级约定俗成的体现,相较于下属向上级汇报的模式,前者更为不稳定,应用场景更为局限。

或许,“向下汇报”本身,也是一把手工程。具体而言,一把手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该公司所处行业的增长情况,甚至是创始人本身的信念息息相关。

不过,在如今的各大企业中,一把手工程的场景并不多见。像得到和钉钉这样增长能力翻倍,基层执行力强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领导层似乎才会想要进行所谓的反向工作,试图通过向下汇报再次增加生产力。

如今,更多的成熟企业已经习惯于舒适区,或是因其所处的行业已无法进一步增长,企业内部开始进入内卷和空耗。具体来说,当员工们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此时的向下汇报就缺少了必要性和激励意义。

不能忽略的是,有部分领导层甚至没有主动思考的动作,他们仅在下属的反馈和提案中,通过审批进而思考其可行性。当向下汇报制度落地后,其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将向下汇报制度当作一种过渡制度。

例如,一家业绩翻倍的企业,老板希望中层和基层员工尽快熟络,便计划实行向下汇报制度,借此打通信息渠道,获得一线消息。

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企业在实行向下汇报制度后,下一级员工不可避免会认为这是领导在布置任务。在此过程中,只有老板区分了哪些消息没有向上汇报,哪些中层干部在“摸鱼”。总体来看,实行向下汇报的制度,既没有达到上行下效,也没有让中层员工感受到作为桥梁的功能性。所以,这样做的实际意义又在哪里?

然而,向上汇报制度之所以被沿袭多年,原因在于其先天的合理性,即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周报本身存在的意义,也是一周工作的汇总。周报将信息由下往上的传递,管理者通过此种渠道既知晓了前线动向,也能够从侧面验证企业战略是否正确。另外,员工提交合理的周报,则可以促进他们认真思考,复盘过去,梳理并计划近期目标。

从经济角度上看,体量较大的基层员工都应该汇报个人的工作进度,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方便管理层挖掘其中的风险,在平衡资源后,重点突破难点,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方案和战略。而向下汇报制度则完全打破平衡,使汇报体系成本增加。

此外,向下汇报体系也打破了向上汇报原有的激励属性,例如前些年的OKR体系。在过去,员工依靠KPI完成的数据,附加OKR后,业绩预期就要翻倍,甚至几倍。这样的影响对于不同员工和企业不尽相同,但从管理形式的结果来看,都像是竭泽而渔。

向下汇报自身存在的弊端,也体现了这种制度的不可持续性。长此以往,会削弱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业务整体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是负面的。换句话说,未来应该是向上向下汇报的结合。

所以眼下,企业需要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打破和下属的藩篱,在高层、中层和基层员工实现流动性串联,让基层员工找到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大胆反馈并有效执行,而非感到监管和压迫。所谓上级给下属汇报工作,实则浪费的是双方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模式既不科学更难成气候。

*封面图源于Pexels,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根据公开资料撰写

文章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或不实报道,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我们】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精彩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