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无限极,这到底是家什么公司?

来源:品途发布:08-05 11:28阅读:766原文链接
摘要:保健品

关于保健品行业套路,大众比较熟知的是过去的权健保健品“帝国”,在大量媒体报道的狂轰滥炸之下,人们对于保健品行业中存在的大量套路已经“审丑疲劳”,似乎不管其它保健品品牌再祭出什么样的花样,大家都已经“油盐不进”了。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还有一家规模比权健还大、争议比权健还不遑多让的保健品品牌现在仍然过的风生水起,频繁登上舆论负面新闻的现状并未影响它继续高调。

这家保健品品牌就是大名鼎鼎的“无限极”,这到底是家什么样的公司?为什么饱受吐槽的它仍然屹立不倒?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无限极的过去与现在。


从酱料到保健品,靠李锦记发家的无限极

提到无限极,就不得不提李锦记。正是背靠着香港李锦记的商业帝国,无限极才能在保健品市场成功打出名号。

一百多年前,因为蚝油的发明,李锦记得以创立,并通过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现在的酱料商业帝国李锦记。

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李锦记有多“土豪”?在2019年的香港富豪排名中,李锦记第三代掌舵者李文达名列香港富豪榜第三,仅次于李嘉诚、李兆基这两大家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家族式运作的李锦记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满足于自己所构建的酱料商业帝国,选择把触手伸向保健品领域。

目前,李锦记旗下有两大产品集团,分别是酱料产品和健康产品,而这两块业务已经接棒到李文达的两个儿子手中。次子李惠雄掌控酱料业务,四子李惠森在1992年于广东创立“南方李锦记”,而这个“南方李锦记”就是无限极的前身,自此李锦记正式开始切入保健品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李锦记的传统商品经销网络,无限极采取的是家族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直销模式,这给未来无限极陷入直销模式质疑埋下了伏笔。

此后,就是无限极在国内市场的不断积累与扩张了。

2003年11月,李文达亲自下场,携手中国保健协会在其官网打了一则“软广”,向大家介绍李锦记闯入中草药保健品市场的成果——无限极。2010年,李文达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透露,无限极已经和酱料业务一样成为李锦记集团旗下的两大业务,彼时二者的营业额超百亿。

此后,无限极一方面不断地进行业务扩张,另一方面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买买买”模式。

2009年,李锦记健康集团斥资3亿购得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无限极中心”;2010年,李锦记买入香港维德广场,并将它更名为“无限极广场”;2015年底,李锦记健康与万科置业一同购入现在的上海市黄浦“无限极大厦”;2017年,无限极宣布斥资超百亿元人民币买入伦敦芬乔奇街二十号“对讲机”大厦所有股权...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只是无限极的一部分买买买案例,并不是全部。

需要指出的是,财大气粗的神秘面纱下,无限极虽然在不断地向外界展示着自己的实力,却也在陷入保健品行业的常见乱局——2018年末,无限极因为“陕西心肌损害女童”等等事件而陷入巨大的舆论声讨,从产品安全到商业模式,从虚假宣传到消费者权益,集中在无限极身上的批评开始集中爆发。


质疑声不断,无限极何解?

在今年的央视三一五晚会上,无限极又一次陷入了声势颇大的舆论风波,只是这一次,无限极并不是被曝光的对象,而是央视合作的广告方。因为有网友发现,在三一五晚会前的广告中,无限极赫然在列。

于是一些大V和网友纷纷开启了吐槽模式。而在这背后,无非是无限极这些年来曾经陷入过不少的批评。

在明面上,无限极是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旗下成员,拥有着强大的医研背景和企业实力,它曾被某家国外市场调研公司称为“中国保健品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中国最大直销公司”。而作为保健品巨头,无限极也有着强烈的行业敏感性,在其公司官网产品介绍上,不乏有“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的注明字样。

可在风光合规的背后,无限极却被媒体、网友曝出不少令人担忧的“背后一套”。

2019年初,澎湃新闻发布了一份无限极公司的内部资料,在这份资料里,无限极产品以大量真实疾病患者案例衬托出自己好像能够帮助治疗白血病、脑瘫、糖尿病、乳腺癌等等大量疾病。

暂且不谈这种案例介绍明显是有悖于保健品国家规定的,无限极产品甚至还涉及了多起致消费者身体损伤的民事诉讼。

2019年初,陕西一名3岁女孩因为服用无限极产品而导致心肌损伤的新闻被大量关注,连《人民日报》都亲自下场批评。

如果说以上案例还只是涉嫌宣传过度的话,那么无限极涉嫌“人命”的新闻就更让它陷入巨大关注了。

在陕西女孩事件之后,有媒体报道发现无限极还涉嫌几起消费者服用无限极产品后死亡案。

随着质疑声越来越大,陕西西安有关部门直接对相关主体公司做出了定性,无限极陕西分公司因虚假宣传、违规直销等3项违法行为,被处以590万余元的罚款。

令人吃惊的是,就在无限极陕西分公司被处罚后不久,无限极竟然出现在了广东某地“规范经营宣传日”活动上,在2019年年底,无限极还获得了2019中国营养健康产业市场年会“正能量奖”。

如此反差的消息自然又一次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声波。此前就报道过无限极的澎湃新闻再一次发文批评,《人民日报》又一次下场转发。

如果说以上的这些问题指向的是无限极公司旗下产品安全性的话,那么对于无限极来说,它还有一个更大的烦恼,那就是针对公司所采取的直销销售模式,舆论上也存在着大量的争议。

按照某高校教授的说法,“无限极的成功,与它很早就走直销的路线是分不开的,低成本运作和高速扩张为它带来裂变”。作为国内合法拥有直销牌照的保健品企业,无限极的直销模式却被大量批评。

合法并不代表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媒体的报道以及很多网友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无限极的直销模式还是存在着不少“灰色”空间。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无限极的直销模式是将自己的直销员工分为九个等级,分别给予不同数量的业绩考核指标。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无限极的直销员呢?你只需要办理一张价值498元的会员卡,然后每年保持三百块的基本消费就可以一直是无限极的直销员了,你就可以通过发展下线来获得相应的分成。

连续三个月的销售业绩达到八千块,你就可以“晋升”成为无限极见习业务主任,享受八千块以上业绩的10%抽成。在无限极的培训体系里,引导发展下线获得收益、让子女继承相应的直销员“权利”司空见惯。

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网上有大量对于无限极吐槽的声音了,因为这种下线模式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往往会促使直销员不遗余力地去兜售产品、发展下线,而此时如果无限极方面对直销员的管理没有那么到位,针对产品与这项事业的夸大宣传就会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发生了不少涉及人身健康甚至涉嫌致人死亡的案例,其司法结果往往是由直销员个人或经销商承担。

比如在2018年的一起某贵州居民服用无限极产品十四天后死亡案例中,法院判决无限极经销商承担30%的过错,因为经销商对产品进行了夸大宣传。而鉴于无限极公司方面在与经销商合作条款中明文规定“诚信经营,如实向消费者介绍产品,严禁存在任何虚假或夸大宣传的行为”,所以无限极方面不担责。

但这无法消除大家对于无限极的疑虑,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鉴于保健品企业在宣传、操作、购买、引流流程上都会给经销商与直销员直接的指导,这些事如果说完全与无限极没有关系可能不太说的过去。可对于直销企业方面,它们往往又能够在资质、流程上做的无懈可击。合法合规、对外一套制度、对内执行可能是另外一套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直销企业往往能“完美”地规避责任。

现在,无限极还在借助社交电商的力量不断扩张自己的业务领地,可如果它没能解决好过去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好内部管控,它会不会在未来又被曝出更多不好的消息?

文章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或不实报道,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我们】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精彩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