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后,新一轮内卷

来源:品途发布:12-02 20:03阅读:759原文链接
摘要:红杉、高瓴已经带起了新一轮的投后内卷。

 近日,红杉中国发布《2021企业数字化年度指南》,明确提出将用20年时间持续为红杉生态企业提供数字化赋能,在创投圈引为热议。

  早在红杉之前,高瓴百人数字化赋能团队再造百丽早已成为投后的经典案例。

  当红杉、高瓴纷纷开启投后赋能时,也有很多业内人士质疑:

  投后真的有用吗?

  百丽一直都是鞋业的TOP,怎么现在反而成了投资圈投后的经典案例?到底是机构投后成就了百丽的数字化转型还是百丽数字化转型成就了机构投后?投后究竟是投资机构的一腔情愿?还是双方的两情相悦?投后是针对优秀项目的继续加持,还是对所有项目的雨露均沾?

  投资人说采访了近20位业内人士,LP、VC/PE、创业者都给出了不一样的视角。

  投后或许只是个传说

  2021年,投资内卷在投前端尚未烟消云散,战场已从投前转移到了投后。

  没有人知道投后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带起的节奏,总之,几乎一夜之间,投后就变成了VC/PE除了投资第二重要的事情。 以红杉、高瓴为代表的头部机构正在出现超过百人的豪华投后赋能团队,腰部及垂直领域基金也积极搭建更具特色的精干小组。

  除了真金白银,投后正在成为斩获优质项目的重要利器。 消费领域项目创始人李海(化名)最近正在进行紧张的首轮融资中,年收入在6个亿的他收到了多家基金的橄榄枝。 新消费的风口上,李海感受到了基金之间竞争的激烈。不仅提供充足的子弹,一些知名基金频繁向他提起自家投后的生态资源庞大、投后团队资深专业。甚至举例业内知名的百丽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承诺他融资后,可以提供包括战略规划、高端人才引进、融资筹划等更专业的投后赋能,希望加速融资进度。 李海很困惑,百丽一直都是鞋业的TOP,怎么现在反而成了投资圈投后的经典案例,到底是机构投后成就了百丽的数字化转型还是百丽数字化转型成就了机构投后?

  难道不是因为百丽的基础好吗,如果换一个发展不好的企业,投后效应还会这么明显吗? 李海的质疑也得到了投后多数资深人士的认同。

  VC/PE把项目分成三类:一类是好项目;一类是非常差的项目,甚至合伙人都流失了的;第三种是介于二者之间,发展一般的项目。

  在投资人看来,李海的项目是好项目,一定会调用自家的投后生态鼎力支持。

  李海对比过几家基金的投后生态,他发现类似一些供应链资源、渠道资源和投资人资源确实是可以弥补团队的短板,只是杠杆有多大尚难确认。“我现在一年6个亿的GMV,如果机构投后真能帮着做大增量那确实非常香。”李海告诉记者。

  投后或将成为新的内卷阵地

  创业者频频听到投资人介绍强大投后生态的背后,是各大机构在投后端动作频频,投后管理在VC/PE里越来越重要。

  红杉、高瓴早已组建了上百人的庞大的投后赋能团队,甚至通过猎头四处挖人,一个好的投后负责人年薪甚至高达几百万。如此高规格、高薪、高精尖的人才团队,让绝大多数VC/PE望尘莫及。

  “这么大规模的投后团队,募资时又成了亮点。随着募资规模扩大,又将进一步牢牢占据行业头部,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其他机构被迫去做投后的布局。但事实是,中小机构一是没有那么财大气粗,无法快速建立一个大的投后团队;其次,也没那么强的资源生态和能力去深度赋能,只能继续活在夹缝中。”一位投资人一针见血地评价。

  曾在上海某VC担任募资总监的李小丽(化名)在苏州向LP介绍时,对方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你们投后团队有几个人,如何分工?LP认为,投后不仅要有,还要创造真实的收益。

  简单一句话,不以赚钱为目的投后都是耍流氓。这经常让她陷入一种焦虑,“到底投后对被投企业有没有价值?”

  李小丽之前所在的基金,没有专门的投后团队,合伙人之前一直认为 “好项目不需要投后,需要投后的不是好项目。”

  即便这句话过于绝对,但为了应对投资圈里投后的内卷,基金安排在她IR的岗位上加上一个新title---投后,只不过她的工作就是收集简单信息,要一下报表,既没有工作目标、也没有工作方法。

  深陷焦虑的她,两个月后跳槽到另外一家头部基金,“他们有专业的投后团队,我继续做募资。”

  李小丽只是一个缩影。这一年里,部分机构纷纷通过IR、PR、法务、财务等职能部门+外部合作伙伴组成小团队服务被投项目,甚至连小基金也被裹挟着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用各种方式完成投后部门的建立。

  引用一位投资人的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不可否认的是,红杉、高瓴已经带起了新一轮的投后内卷。

  在夹缝中破局: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赋能型投后

  投后虽然已经开始内卷,但相关行业人士认为这也说明机构对投后的认知实现了重大提升,不再简单的以投前论英雄了。

  作为一场创始人和投资人并肩作战的创业之旅,什么样的投后真正有价值?投后是否真的能够发挥作用?什么样的机构更有可能提供有价值的投后?

  比如业内知名的达晨、经纬创投、中科创星等在投后赋能上已有成熟的团队和经验,面对创业者时,给钱、给资源、给人的海陆空全方位支持,成为创业者在面对投资机构时更优先的选择。

  “有些投后服务是可以通过花钱实现的,但是有些资源比如更高阶的人脉,更优质的企业客户,更稀缺医疗资源,这些真的是花钱也解决不了的。我有要融资的朋友我都会推荐他来经纬试试。”一位参加了经纬亿万创业营的创业者这样感慨。

  投资人说持续观察发现,除了少数头部基金在投后赋能上做出了积极的业绩,一些深耕垂直领域的基金也做出了可圈可点的特色。

  以丰年资本为例,一直长期聚焦在高端制造和科技产业,基于过往对产业的深入理解和长期实践,以及在高端制造产业积累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他们从精益管理、人力资源、财务和资本市场、品牌宣传等方面创建出了一套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赋能体系和工具,公司专门设立了中台赋能团队“丰年经营管理办公室”,由近10人左右的专职团队来帮助企业系统化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大部分是富有产业经验的大型工业企业高管。并且还成立了丰年经营管理学院,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已投企业交流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通过这套方法,丰年资本在过去几年已经“陪跑”出了博亚精工、矽电半导体、强一半导体、胜科纳米等多个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以赋能企业的方式去助推中国的优秀企业成为世界一流。

  此外,聚焦于消费产业投资的日初资本也在以投后赋能帮助消费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据悉,日初资本搭建了战略支持、人才管理、财税管理、渠道、零售、品牌、数字化等领域的深度产业运营团队,给予被投企业投前、投后全链条的深入服务。目前,日初资本连续投中了喜茶、墨茉点心局、好特卖、WonderLab、宝酝名酒、泡泡玛特等十余家新锐消费品牌,帮助传统品牌快速捕捉升级转型的机会。

  又比如弘章资本搭建的赋能体系在一级市场也具有明显的特色和效果,在成长型、Pre-IPO、中小型并购投资交易拥有多个成功赋能案例。10年间,弘章资本基于过往经验搭建了中台赋能模块,构建了大消费网络、资深专家网络和被投企业生态池,持续对被投企业进行系统赋能。

  创业项目之所以需要真正的赋能型投后,是因为很多优秀的创业团队确实面临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创始人在管理能力的进化、认知层面的迭代、战略规划、对接资本市场方面确实更需要投资人给予更深层的帮助。事实证明,部分企业在投资人的帮助下还是得到了很大的赋能加持。

  由此可见,VC/PE的赋能型投后将会越发重要。如果机构生态强大,长期聚焦在某一个垂直领域,对产业的上中下游非常熟悉,能够建立对产业的深刻认知,搭建起包括产品、渠道、人才在内的完整赋能链,打通早期融资、后期对接资本市场的闭环,这对于创业者而言真的是雪中送炭。但也意味着,要找到创造价值的赋能型投后考验的恰恰是机构对产业和企业的认知力、资源力以及资本运作力的综合比拼。


文章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或不实报道,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我们】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精彩评论
暂无留言!